8月22日,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中德生物医学中心尧晨光博士与胡康洪教授在第七届国际展望大会(阿斯塔纳2023)大健康产业前瞻分论坛进行了题为“大豆降糖肽产业链”的报告。
胡康洪谈到,糖尿病是造成人类生活质量降低的最主要的慢性疾病之一。中国14亿人口,非洲18亿人口,占世界总人数40%以上。中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4亿,非洲是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注射类药物占市场份额的64.3%,但治疗依从性极差。小分子口服化药往往带来肝肾毒性、心血管毒性等副作用。非洲地区由于医疗水平不高,大部分患者面临无药可用境地。
团队从豆科植物种子中找到了一类含37个氨基酸的多肽,命名为P37,分子内含有三对二硫键,具有耐酸、耐碱、耐高温的特性。他们发现猪在吃了含P37的饲料后,在小肠中可检测到P37的富集。在二型糖尿病的模型中P37展现出与二型糖尿病一线治疗药物二甲双胍相当治疗效果。此外P37还具有保护二型糖尿病小鼠胰腺功效。他们在多类型糖尿病相关动物模型包括一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二型糖尿病模型、二型糖尿病老年大鼠模型、肥胖模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均证实了P37调控血糖平衡的功效。在170例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实验中,他们也证实了P37配方食品显著降低了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应答率高达83%。
现阶段,尧晨光团队已与公司合作,完成了P37食品的中试生产,年产量10吨。获得了特殊医用配方食品的许可、技术成果的鉴定、制订了企业标准、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总的来说现阶段他们完成了P37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主要应用在二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肥胖领域,市场供不应求。在P37成药方面,他们完成了药效、药毒、药代动力学相关的研究,而药理学研究正在进行。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政策,他们希望将以降糖肽P37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为中心,开展与非洲国家合作,为中国和非洲的健康事业增光添彩。尧博士认为P37产业化中非合作可分为四步走:1与非方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推进P37的成药性研究;2申请政府间合作项目,在非州申报P37食品药品相关资质;3在非州建立P37的生产车间,实现P37规模化生产和销售;4在非州建立大豆种植、P37生产、大豆深加工全产业链,构建区域生态链。因此,届时他们需要非方多家生物医药研究机构和公司参与,计划在非建设20公顷大豆种植试验基地及降糖肽加工厂,需要“一带一路”倡议资金支持,如中非发展资金的资助。这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终极目标:从大豆种植,到深加工提取降糖肽P37,制备豆油,制备大豆寡肽,制备磷脂酶及大豆卵磷脂等重要的工业产品,最后的残渣可作为动物饲料应用到养殖业,而动物粪便是土壤有机肥,这样,形成一个闭环生物产业生态圈。助力非洲地区走上“健康非洲,绿色非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七届国际展望大会(阿斯塔纳)由国际展望联合会、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和哈萨克斯坦贸易和一体化部共同主办,主题是“和合而生”。国际展望大会已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品牌平台,秉承GMABC的整合服务理念和工作模式,协调辅助政府(Government)、媒体(Media)、科研(Academy)、产业(Business)和民间(Community)资源,为政策沟通、项目推介、技术交流、人才交往和国际传播等务实合作提供了重要沟通桥梁和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