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让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

中国社科院:让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

2018年05月18日 08:47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8年5月18日总第438期

作者:本报记者 毛莉

 

2018年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将于11月在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斯比港举行。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区域经济合作碎片化的大背景下,莫尔斯比港峰会将如何为亚太区域合作赋能,引发各方高度期待。为对莫尔斯比港峰会提供智力支持,“中澳合作论坛: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与合作国际研讨会”于5月10—13日在福州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培林,大洋洲“一带一路”促进机制荣誉主席彼得·古德费洛,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永正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近70位学者与会,为探寻亚太区域合作新思路、新路径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和平发展合作是地区主流

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准确把握世界大势,谋划亚太发展蓝图。

李培林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亚太地区形势稳定,和平发展合作是地区主流。大国互动频繁、博弈激烈,但合作大于竞争,共同利益在增加,共识在扩大,总体关系趋稳趋好;朝核等热点问题趋缓,冲突风险可控;区域合作势头虽然放缓,但在摸索中前进,为新突破蓄积新能量的态势明显;许多地区国家进入了政治社会转型期,消除对立、解决社会分裂等重大国内课题的任务在增多。这些问题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地区国家只有把握主流、瞄准大势,通过合作共商解决问题,才能使亚太地区不断迈向新的繁荣。

“亚太地区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0%,是全球经济最大的板块,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引擎。”古德费洛以新西兰与地区国家不断活跃的经贸关系为例,阐述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他说,新西兰71%的对外贸易产生在与亚太国家之间,特别是亚洲国家在新西兰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凸显。1970年,新西兰对亚洲的出口占新西兰出口总额不到10%,而今天这个比例已经超过43%;1970年,新西兰对亚洲的进口只有1亿多新西兰元,而今天从东亚国家的进口就达到了约230亿新西兰元。

在谈及亚太地区发展的新变化时,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所长凯特琳·拜恩举例分析,亚太地区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让城市成为经济合作发展的前沿阵地;大量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思想的流动;数字技术的进步为基础设施、对话方式等各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地区国家要共同应对这些新变化,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为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

作为亚太大家庭的一员,中国的发展起步于亚太、得益于亚太,也立足于亚太、造福于亚太。正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陆忠伟所言,中国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有“引领”之责,无“主导”之心。中国努力把自身的发展转变为周边国家的机遇,把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潜力转变为中国的机遇,进而将政治关系、民意所向、守望相助、陆海通道、经济互补等诸多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努力让经济一体化更具包容性,更富“数字化”元素,以使各国都能从中获得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把自身发展转化为世界机遇的重大举措。陈永正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为亚太和全球经济所带来的新契机持续受到国际各界的关注,也为亚太地区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正是看到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广阔前景,古德费洛等人2017年在新西兰发起成立了大洋洲“一带一路”促进机制,旨在为新西兰等大洋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平台,促进大洋洲国家和中国政、商、学、媒体等各界加深交流合作。古德费洛介绍,大洋洲“一带一路”促进机制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预计于11月在杭州举行的第二届峰会将吸引“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超过500名代表与会。

大洋洲“一带一路”促进机制受到欢迎的背后,是地区国家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高度认同和热切期待。“我们欢迎并支持‘一带一路’增强世界的互联互通。”古德费洛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是中国提出的,但它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一带一路”致力于提供惠及各国的国际公共产品,这不是口号,而是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很好地契合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发挥智库交流的桥梁作用

民心相通是开展任何投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发挥智库交流的桥梁作用,促进知识上互相学习、政策上互相沟通、研究上互相合作、成果上互相分享,将有利于推动民心相通。如何更好发挥智库作用,促进亚太国家关系深入发展,引发与会学者热议。

李培林提出了六点倡议。第一,共同策划选题并开展联合研究工作。通过联合研究,找到共同的利益关切点,有助于亚太地区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贴近现实、贴近民众。第二,建立学术成果信息共享机制。第三,共同培养亚太地区和对“一带一路”研究感兴趣并有所作为的专门人才。第四,共同发布有影响力的阶段性或专题性联合研究报告。通过发布联合研究报告的形式,对彼此的重大关切发出呼吁,有助于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力,助推政府决策。第五,定期、不定期举办会议。第六,建立日常联络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灵桂认为,亚太智库的合作研究可以十大问题作为起点,即和平赤字问题、生存赤字问题、发展赤字问题、硬件设施赤字问题、开放赤字问题、公平赤字问题、创新不足问题、治理赤字问题、交流赤字问题、亚太命运共同体建设问题。王灵桂表示,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需要物质上、情感上和资金上的投入,更多还需要理解上的投入。“要推动亚太成员接受共同体理念,认同共同体理念,并愿意为实现共同体理念作出自身的努力”。

拜恩认为,举办中澳合作论坛是加深相互理解的有益尝试。“通过敞开思维进行积极沟通交流,有助于我们为亚太地区发展提出更有建设性的建议、产生更有成效的成果”。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福州大学联合主办。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