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际知名的公共管理学者,也是非常高产的研究人员。他在国际主流公共管理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上百篇,并出版专著和教材十余部。他合著的论文曾获有国际行政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皮埃尔·德·塞勒奖(Pierre De Celles Award)。
第四部分是实证描述,结构化的经验描述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如果你写的是改革历程,就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向读者呈现改革历程中的不同维度。如果你写的是政策,也可以围绕政策主体或者政策内容展开。
接下来是分析部分,你必须使用理论进行分析。尤其对于国际期刊而言,他们不会接收纯实证论文。实证分析的黄金准则就是积极使用理论进行分析,将理论作为分析的一种形式。你可以通过假设检验与实证分析,建立理论与方法同实证数据分析之间的联系,并得出主要分析结果和结论。结论部分应该呈现你的核心发现和主要解释。
接下来是应用部分,这不是说实际应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一般不需要写政策建议,而应该写论文价值,即实证贡献和理论贡献。
论文大体需要按照以上结构展开,你也需要平衡不同部分的体量。对于一篇25页左右的论文(大概8500词,多数期刊要求8000或9000词,少数低于7000词),各部分的构成一般是引言3页,理论4页,方法2-3页,背景2-3页,实证描述6-7页,分析4-5页,结论与应用4-5页。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中国学者都非常喜欢使用复杂的方法,所以会花大量篇幅介绍数据与方法。如果这些内容真的非常有必要说明的话,可以使用附录。现在线上发表非常方便,读者可以从网站上下载附录来了解这些细节。
不少论文会花10-20页的篇幅进行稳健性检验,但是评审人往往并不是很喜欢这些技术性细节。他们关心的是核心发现,所以不要让技术淹没论文主要内容的光彩。
如果论文指出这方面有很大的研究空白,你要做的东西与已有研究完全不同,这当然可以,但是要避免过度包装自己。如果事实并非如此,你的夸大其词会有负面影响。如果我读到一篇论文,作者说该领域没有类似研究,但是我知道已经有200多篇论文写过这方面内容,我的观感会非常差。因此,需要严肃慎重地对待这部分内容,既要介绍清楚既有研究的概貌,也有要突出你的研究特色,不要言过其实。
接下来非常重要的是,你必须有非常清楚的研究问题。这一研究问题需要分为描述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但是很遗憾,多数人都只关注描述性问题。如前所述,很少有期刊会接收纯描述性研究,所以论文必须有解释性的部分。
你可以有2个描述性问题,1个解释性问题,或者其它的组合,但是解释性问题是必须被涵盖的。这就意味着你需要使用理论,以及一系列自变量,构建理论并加以解释。因此,你在陈述研究问题后,需要指出自己用的什么理论进行解释,比如组织理论、文化理论、执行理论。
你必须提出你使用的是什么理论,或者至少说明研究问题所属的领域和使用的核心概念,比如路径依赖、激励机制等。记住,永远不能没有探索性问题,就给国际期刊投稿。
这些年来我读了很多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香港的博士论文,他们可以写80多页的文献综述,却没有一个整合的理论版块。这也是为什么我希望你考虑如何更多去使用理论,而非仅是文献综述。在这个部分你需要展示你所使用的理论、概念和模型。人们总是问我,需要多少理论?在我看来理论并不是要数量多,一篇论文可以只有1个理论,可以比较2个理论,可以有2个模型,3个核心概念……因此,这都取决于你。
我的建议是不要太宽泛,而是要告诉读者你关注哪个理论问题。通过这个理论,你可以逐步聚焦你要研究的问题。举个例子,我和奥斯陆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在写一篇关于密切接触者追踪App的论文,他用的概念是制度粘性(institutional stickiness),粘性是某种路径依赖,因此他认为这个概念就是其理论的线索。这篇论文同时使用了工具理论和制度理论,而核心概念就是制度粘性。这样一来,就把概念缩小了,从粘性到制度粘性,这就是一个用理论聚焦问题的例子。
在此基础上,你就可以提出期望或假设。需要注意的是,要提出中间层次的假设,很多中国学者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他们所提的假设要么太宽泛,要么太具体。如果假设太具体,就会是在堆砌经验结果。
另一个建议是,你不应该总是提出已经被充分验证的假设。中西方都有这样的趋势,所提出的95%的假设已经被证实过了。你应该大胆一点,在常规之外做一点冒险,让假设更有活力。在写作的时候,让理论成为数据、方法与分析之间的桥梁,也让理论成为贯穿论文不同部分的线索。
举例而言,有一件在西方相对少见的事,就是当你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时,给对方礼物或金钱,比如付钱给参与实验的学生。如果这样做了的话,你就需要对此进行说明,指出这种做法为什么不会使数据有偏,因为在西方这种做法非常罕见。
不少国际期刊收到关于中国研究的投稿时,都会确保三位评审专家中至少有一个中国或华裔学者。但是,还有2个评审专家对中国并不了解。所以,作者需要关注背景部分的内容表达。
我建议可以先试着投给中等及偏低排名的期刊,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再慢慢提高要求。有一个非常知名的学者曾告诉我,他有一篇论文多次被拒绝,历时8年才发表出来。因此,我想如果你刚开始没有那么大的抱负,那经历类似事件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
第二,使你的论文与期刊关注的议题相匹配。论文的研究主题是一般的公共管理或公共政策,还是特定的教育、环境或预算政策,需要据此匹配相对应的期刊。你需要提前想好,是期望在亚洲的期刊发表,还是在美国的期刊发表。如果你的论文与期刊要求不匹配,你会很容易收到拒信。因而,你需要对这些问题有系统思考,并尽可能从行业专家那里获取建议。
你也可以依据论文侧重点的不同,投给关注理论或是关注方法的期刊。举个例子,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领域的顶级期刊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在过去5-10年所传达的信息是,它并不那么关注论文的理论和内容,而是更注重论文的方法部分,尤其关注定量方法或前沿方法的应用。当然,也会有一些其他期刊的侧重点在于描述性内容。
第三,你需要平衡期刊排名与你的大学排名或者导师所提供的期刊清单。你需要意识到你的学校、老板或导师并不总是在与时俱进,因而你需要多渠道了解哪些期刊能够被你所在大学认可。根据我的经验,有很多质量还可以的期刊并没有被列入广受认可的SSCI名单,但是可以将之作为职业生涯开端的不错选择。
最后,你需要仔细地阅读投稿指南,如果期刊仅是拒绝,没有附什么意见建议,这没有什么帮助。如果你有修改的机会,你需要详尽地说明你所做的事情。我们业内有句话,如果你的回复能淹没审稿人,那是件好事。写15-20页的回复信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审稿人很少会再看一遍论文,他们会更关注你所回应的内容。还有一个建议是,更多回应最严厉的批评,因为编辑倾向于根据最严厉的意见做决定。